概要
面對許多緊迫的社會需求,慈善行業正在不斷演變。儘管自新冠疫情以來全球親社會行動有所減少,但世界上有些地區的捐贈行為則明顯增多。
儘管從幾乎所有方面來看,當今世界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富裕,但人類的需求仍然廣泛而迫切。
但是,這些需求的性質以及社會為滿足這些需求所作的努力都在不斷變化。
新發布的花旗全球視野與解決方案(花旗GPS)報告——《慈善事業與全球經濟3.0版》,探討了2022年捐款領域的一些主要趨勢,同時也展望了捐助事業的未來。
親社會行動有所減少
全球親善行為經過幾年的增長後,親社會行動(捐款、志願服務和幫助他人)在2022年同比略有下降(見圖1)。
在此之前,2021年疫情爆發期間親社會行動大幅增長。
圖1.相比2017-2019年,全球參與各項行動的人口比例變化

資料來源:《2023年全球幸福感報告》
儘管如此,這三種行為仍顯著高於2017-2019年的平均水平。
報告稱,在全球層面,過去三年慈善事業變得更加民主化。
或者,換言之,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奉獻自己的時間和金錢來造福整個社會。
在這三個指標中,增幅最大的是幫助陌生人,這是一項獨立於正規非牟利組織之外的活動。
部分原因可能是透過眾籌平台等新技術,陌生人可以越來越輕鬆地互相捐助。
這裡的另一個因素是,人們缺乏對非政府組織(NGO)作為機構的信任,這種信任在2022年略有下降1。這可能會導致潛在的捐助者遠離正式的非牟利組織。
亞洲和非洲的捐贈增長
然而,全球數據並不能反映全部情況。在表面之下,一些重大轉變似乎正在發生。
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西歐以及美國、加拿大、澳洲和新西蘭有40%的人口參與了親社會行動。相比之下,世界其他地區的這一比例為30%。
然而,2021年和2022年傳統慈善國家以外的親社會行動增長所取得的成果「基本上彌補了」這一差距。2
歐洲和北美以外地區捐贈增長最快的地區與目前對非政府組織信任度最高的地區一致。
信任度最高的國家是中國、肯亞、印度和尼日利亞,這些地區在歷史上並沒有將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較高比例用於非牟利機構。3
慈善行業的思考
除了硬數據外,花旗GPS報告還包含對各種非牟利組織領導人的採訪。
這些領導人來自募捐、金融和最高管理層,涉及國際發展、國內扶貧、教育和藝術等事業領域。
這些對話中反覆出現的一個主題是,該行業正在經歷一段反思期。
全球疫情等事件以及隨後世界大部分地區的經濟挑戰凸顯了系統性不平等。
正如全球女性慈善家社區Women Moving Millions的首席執行官Sarah Haacke Byrd所說:我們正在轉向實施:經過一段時間的反思,慈善家們正在研究如何實踐他們重新定義的價值觀。
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該報告預計,未來慈善資金將越來越多地來自企業和基金會。
該報告認為這將使與企業建立有效的合作夥伴關係變得愈發重要。與此同時,該報告還指出,尋求產生社會影響的營利性公司也能釋放出價值。
報告也探討了一些重要問題,如人工智能的出現將如何幫助重塑捐贈格局。
要閱讀完整的花旗GPS報告,請點擊下面的連結。
2022年報告:
2021年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