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之間的技術貿易戰標誌著兩國分化越來越大。這給投資者帶來了挑戰,但同時也創造了開展多元化投資的機會。
要點
中美之間正在開展一場激烈的戰略性技術貿易戰
美國力求保護知識產權資本和把控國內關鍵技術生產
中國則會加快採取措施,力爭在技術上實現更高的自主性
我們預計全球供應鏈會發生劇變,相較於效率而言,會更加重視供應安全
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墨西哥等國家將受益於此
我們傾向於選擇謹慎的多元化全球配置,包括對美國、中國和潛在的第三方受益國進行配置
世界兩大強國之間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隨著中國經濟和地緣政治的影響力不斷加大,美國正在積極應對這一挑戰。這場鬥爭已在多個領域展開,例如貿易、金融、軍事能力和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力——參閱《2022年中期展望》中的「G2加速分道揚鑣」。
如今戰場又轉向科技領域,美國對中國進口複雜的半導體和其他關鍵元件實施了限制措施。我們認為中美兩國(G2雙強)之間的持久技術貿易戰才剛剛開始。近期兩國之間的脫鉤對G2經濟體、更廣泛的亞洲地區和投資組合意味著甚麼?
2015年,根據中國政府發布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目標,到2025年中國將實現70%的自主性。
中國自主性的驅動因素
就在近期美國施加技術限制之前,中國經濟就已開始向自主創新發展。中國的經濟增長已從出口導向型轉到內需拉動型。其外貿依存度從2006年的62.2%下降到2021年的34.2%,主要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機(2008-2009年)期間全球對其出口的需求疲軟及其經濟刺激措施的影響——見圖1。然而,這仍遠超美國和日本的水平,意味著中國在這方面還有更大的努力空間。
目前,我們預計中國將會更加重視自主性,以應對貿易戰的擔憂、技術脫鉤和「未雨綢繆」的供應鏈風險。重點推進的領域將包括食品、能源、安全供應鏈,以及半導體等核心技術。中國政府已在晶片行業投資逾1,500億美元,隨著與美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加劇,我們預計中國未來還會追加更多投資。
儘管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目前仍未實現自給自足。2015年,根據中國政府發布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目標,到2025年中國將實現70%的自主性。
圖1.中國對外貿的依存度減少
中國對外貿的依存度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花旗GPS,截至2022年11月的數據。所有預測均為觀點的表達,且並非對未來事件的保證,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指數未經管理。投資者不能直接投資指數。指數僅供說明之用,不代表任何特定投資表現。指數回報率均未列計任何支出、費用與銷售費,若計入上述項目將會降低收益率表現。過往業績並非未來結果的保證。實際結果可能不同。 圖表顯示了自1978年到現在中國的出口、進口和外貿依存度(以佔GDP的百分比表示)。
無可否認,從中長期來看,中國擁有各種相對優勢,可以實現在半導體和其他技術領域的雄心壯志。這些優勢包括在領先的經濟體中擁有最高儲蓄率、佔據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和消費市場的地位,以及擁有從事應用創新和科學研究的工程師和科學家最多。政府出台的政策助力各個行業成為全球的領導者,包括人工智能、5G、量子計算、清潔能源和電動車領域。
儘管如此,中國也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其中包括對基礎研究的支持有限、激勵機制的不夠暢通、網絡資訊的限制,以及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不力。總體而言,我們認為美國施加的限制措施將在短期內對中國科技行業形成擾亂,並會在未來多年對其創新抱負帶來阻力。這也將導致中國未來十年經濟增長有所放緩,讓中國成為最大經濟體的雄心壯志即使不會磨滅,也將很難實現。
為了發揮優勢,彌補不足,中國可能會採取一些行動。首先,我們認為即使政府在產業政策中不斷發力,但市場最終會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其次,政府的創新政策和資金支持應該對私營企業和外國企業一視同仁。第三,政府應該會加強經濟思想溝通,重點關注外部利益。這將有助於更好地管理國內私營和跨國企業。
財富展望
了解來自2023年財富展望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