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之间的技术贸易战标志着两国分化越来越大。这给投资者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创造了开展多元化投资的机会。
要点
中美之间正在开展一场激烈的战略性技术贸易战
美国力求保护知识产权资本和把控国内关键技术生产
中国则会加快采取措施,力争在技术上实现更高的自主性
我们预计全球供应链会发生剧变,相较于效率而言,会更加重视供应安全
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墨西哥等国家将受益于此
我们倾向于选择谨慎的多元化全球配置,包括对美国、中国和潜在的第三方受益国进行配置
世界两大强国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随着中国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影响力不断加大,美国正在积极应对这一挑战。这场斗争已在多个领域展开,例如贸易、金融、军事能力和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参阅《2022年中期展望》中的“G2加速分道扬镳”。
如今战场又转向技术领域,美国对中国进口复杂的半导体和其他关键部件实施了限制措施。我们认为中美两国(G2双强)之间的持久技术贸易战才刚刚开始。近期两国之间的脱钩对G2经济体、更广泛的亚洲地区和投资组合意味着什么?
2015年,根据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目标,到2025年中国将实现70%的自主性。
中国自主性的驱动因素
就在近期美国施加技术限制之前,中国经济就已开始向自主创新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已从出口导向型转到内需拉动型。其外贸依存度从2006年的62.2%下降到2021年的34.2%,主要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2008-2009年)期间全球对其出口的需求疲软及其经济刺激措施的影响——见图1。然而,这仍远超美国和日本的水平,意味着中国在这方面还有更大的努力空间。
目前,我们预计中国将会更加重视自主性,以应对贸易战的担忧、技术脱钩和“未雨绸缪”的供应链风险。重点推进的领域将包括食品、能源、安全供应链,以及半导体等核心技术。中国政府已在芯片行业投资逾1500亿美元,随着与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加剧,我们预计中国未来还会追加更多投资。
尽管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但目前仍未实现自给自足。2015年,根据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目标,到2025年中国将实现70%的自主性。
图1.中国对外贸的依存度减少
中国对外贸的依存度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花旗GPS,截至2022年11月的数据。所有预测均为观点的表达,且并非对未来事件的保证,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指数未经管理。投资者不能直接投资指数。指数仅供说明之用,不代表任何特定投资表现。指数回报率均未列计任何支出、费用与销售费,若计入上述项目将会降低收益率表现。过往业绩并非未来结果的保证。实际结果可能不同。
图表显示了自1978年到现在中国的出口、进口和外贸依存度(以占GDP的百分比表示)。
无可否认,从中长期来看,中国拥有各种相对优势,可以实现在半导体和其他技术领域的雄心壮志。这些优势包括在领先的经济体中拥有最高储蓄率、占据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地位,以及拥有从事应用创新和科学研究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最多。政府出台的政策助力各个行业成为全球的领导者,包括人工智能、5G、量子计算、清洁能源和电动车领域。
尽管如此,中国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其中包括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有限、激励机制的不够畅通、网络信息的限制,以及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总体而言,我们认为美国施加的限制措施将在短期内对中国科技行业形成扰乱,并会在未来多年对其创新抱负带来阻力。这也将导致中国未来十年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让中国成为最大经济体的雄心壮志即使不会磨灭,也将很难实现。
为了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中国可能会采取一些行动。首先,我们认为即使政府在产业政策中不断发力,但市场最终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其次,政府的创新政策和资金支持应该对私营企业和外国企业一视同仁。第三,政府应该会加强经济思想沟通,重点关注外部利益。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国内私营和跨国企业。
财富展望
了解来自2023年财富展望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