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2022對投資者可說是慘淡的一年。年初至今,美國五大科技巨頭的市值蒸發了超過3萬億美元。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更是下跌了將近30%。同時,中國市場也迎來了自08以來最差的一年—年初至今內地股市下調了接近28%。可是,我們認爲現在仍不是買入科技股的時機,因爲美國就業和需求還會進一步轉弱。相反,我們認爲中國市場已經觸底,並即將迎來複蘇。這周我們將分析爲何科技爲時尚早,但中國正合時宜。
科技板塊的弱點
科技有助於提高各行各業的生產力,從而提高盈利能力。再加上過去十年的超低利率提供了非常便宜的資本,助力科技公司的飛速增長。
如今,在美國聯儲局透過連番加息和緊縮的環境下,資金變得越加有限而且昂貴。同時,科技公司也對經濟週期敏感性較高。
由於實際工資增長不斷被高通脹蠶食,消費者明年的可支配開支將大幅減弱。在資本上升和需求減弱的兩面夾擊下,已經有多家科技公司爲了開源節流,而宣佈了裁員計劃。我們認爲這些下行壓力在明年會繼續。
科技板塊估值仍不便宜
就估值而言,美國科技板塊的市盈率已大幅從二十年高位回落到長期平均值。反映了高利率對估值的影響。
當美聯儲在明年下半年轉向減息時,科技股的估值有望恢復。
可是,我們認爲科技板塊的盈利前景仍會充滿挑戰性,而科技股還有一定的下行空間。
話雖如此,我們仍然對科技的長期發展保持樂觀。當中,我們更偏好對經濟週期敏感性較低的優質企業,例如網路安全。
中國復甦的重要拐點
今年與科技股表現不相伯仲的,是中國股市28%的跌幅。但不同的是,我們認爲中國政策已經迎來重要拐點。
我們曾經指出,中國經濟復甦路上有四個難題,新冠清零政策,房產危機,科技規管,以及地緣政治衝突。
在二十大閉幕後的這幾周內,決策層已經爲其中三個難題出臺實質性政策。
首先,新一屆政治局常委會公佈了優化疫情防控的20條措施,包括減少隔離時間和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隨後多個城市取消了強制性全員核酸檢測。新冠清零政策有望在明年春天終結。
同一天,央行發佈了多項救助房地產市場的政策。 這些新措施不僅有助抑制債務違約蔓延,更對廣泛的金融行業,包括銀行、保險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的復甦進程有着深遠的正面影響。
地緣政治方面,中美元首在印尼G20峯會時會面,並達成自 2018年貿易戰開始以來,首次緩和兩國緊張局勢的初步共識。
雖然中國長期發展前景仍存有不少變數,但上述多項重大措施對市場短期的正面影響毋庸置疑。我們相信這些改變將爲來年市場帶了可觀回報。
儘管11月MSCI中國指數飆升了27%,但這僅僅修復了7月到10月損失38%的一半,也就是說,復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