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覽
供應鏈衝擊一直持續到2022年。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進步和結構調整或將有助於降低相關風險。
供應鏈衝擊一直持續到2022年。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進步和結構調整或將有助於降低相關風險。
當全球供應鏈運行良好時,幾乎沒人關心這些。
多年來,我們將原材料運輸,轉化為成品以後出售給客戶這一系列複雜的供應網絡關係視作理所當然。
但是這些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返(至少現在正是這樣),我們現在不得不應對一個陌生世界,其中充斥著供應鏈中斷、延遲和不暢。
碼頭擠滿集裝箱船,消費者可選擇的商品越來越少而且價格上漲等等,都是顯而易見的後果。
當前的大部分供應鏈中斷源於2020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
造成供應鏈困局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對商品的需求多於對服務的需求、造成破壞的變異病毒相繼出現、勞動力短缺以及大宗商品衝擊等等。
有一段時間,人們以為情況也許會在今年好轉。
然而,大半年過去了,經濟迅速復甦的希望已成為泡影。
一連串因素加深了供應鏈的堵塞——中國收緊疫情防控措施以及俄羅斯對烏克蘭採取軍事行動帶來的進一步挑戰。
俄烏衝突對供應鏈的全面影響尚未完全顯現,但可以明確的是,我們正處於供應鏈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新篇章。
這一新篇章有一個顯見的主題:事實上供應鏈壓力甚至比幾個月前預期的更為頑固且曠日持久。
這些新的壓力使得全球供應鏈即將恢復的希望破滅。
事實上,只要俄烏衝突持續存在,就很難想像整體供應條件會有任何重大改善。
讓我們稍作回顧。
正如花旗全球觀點與解決方案(GPS)關於全球供應鏈的新一期報告所指出,根據2021年12月的早期報告,至少有5個驅動因素。
第一,供應鏈的複雜性有所增加,壓力已經從中美之間的貿易路線延伸至俄烏之間的貿易關係,最終蔓延到整個歐洲。
這也剛好發生在幾十年來向準時制庫存管理模式轉型之後。
然而這種疫情之前佔據主流的準時制方法,為整個體系留下了脆弱隱患,使其容易受到此前所忽視的一系列衝擊的影響。
公司過去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成本最低和最為靈活變通的供應商。
只要跨境交易可靠且高效,這種方法就是行之有效的。
但接二連三的衝擊——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發起的貿易戰、疫情、大宗商品價格飆升,以及現在的俄烏衝突——正在日益破壞這個體系。
第二,疫情引起消費模式的大規模再平衡,消費從服務轉向商品,給全球生產鏈造成壓力。服務業支出現已回升至疫情前的水平,但與商品支出相比仍顯得疲軟。
第三,貨幣刺激舉措,而且是大量的貨幣刺激舉措。這在經濟最低迷時期為支出提供支撐,增強商品支出的力度,進而放大了供應鏈的壓力。然而,這種情況現在已經發生了變化,因為各經濟體在疫情期間實施的宏觀刺激措施已普遍取消,或正逐步取消。
第四,疫情持續發展,不斷出現新的變種病毒。雖然家庭、企業和公共部門普遍漸漸適應疫情挑戰且變得游刃有餘,但要從其經濟影響中完全恢復,需要在管理疫情和減少病例數方面取得進一步的實質性進展。
最後,勞動力短缺阻礙產能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主要經濟體的失業率現已回落到與疫情前大致持平,而許多國家和地區陸續出現勞動力市場壓力。
即使卡車運輸方面的就業人數目前已略高於疫情前的峰值,但運輸行業的勞動力短缺情況仍然很嚴峻。
為了衡量供應鏈狀況的持續緊張程度,花旗研究編制了花旗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
該指數追蹤的一系列數據反映了全球航運和物流、庫存以及全球採購經理指數(PMI)或採購經理指數的表現,特別是生產積壓和供應商交貨時間。
儘管比去年秋天的峰值略有回落,但該指數繼續顯示全球供應鏈十分緊張,明確表明困擾2021年的壓力仍然非常顯著。該全球指數的三個基本組成部分——運輸成本、採購經理指數和庫存壓力——最近各自呈現出不同的軌跡。值得注意的是,運輸成本在最近數月有所上升,而庫存看起來基本上在橫向移動。全球採購經理指數在2021年12月和2022年1月略有回落,但隨後幾個月又再上升。
顯而易見的結論是,去年造成供應鏈壓力的因素依然揮之不去。
更糟糕的是,俄烏衝突爆發催生新的壓力,使得全球供應鏈即將恢復的希望破滅。事實上,只要俄烏衝突持續存在,就很難想像整體供應條件會有任何重大改善。
當2月份爆發衝突時,全球市場最初以為只會對能源供應造成衝擊。但供應鏈面臨的風險和壓力遠不止於能源範疇。
例如,烏克蘭是氖氣的重要出口國,而氖氣用於製造半導體。
大型製造商可能有足夠的庫存來緩衝衝擊,但小型生產商的情況則不太明朗。烏克蘭也是汽車電纜(特別是線束)的重要生產國。隨著這些電纜的出口中斷,德國的汽車生產也受到了衝擊。
俄羅斯和烏克蘭也是最大的小麥、加工鎳和化肥出口國,木材、精煉銅、鋼鐵、氨和鈦的第二大出口國,以及鋁、煤炭和燃氣渦輪的第三大出口國。由於來自該地區的此類關鍵產品的出貨量有限或受到壓力,未來幾個月供應嚴重中斷的可能性頗高。
在疫情前幾年裡盛行的供應鏈管理方法基於兩個假設。
第一個是全球供應鏈結構(特別是航運和物流)是強健、具成本效益和可靠的。第二個是對商品的需求將是相對平穩和可預測的。
顯然,該系統沒有意料到疫情帶來的挑戰,更不用提俄烏衝突了。
封鎖措施導致關鍵製造輸入產品短缺,而由於生產商難以跟上需求,造成了對航運和運輸服務的過度需求。結果造成交貨時間無法預測,以及運輸貨物的價格急劇上升。
過去兩年,對最終產品的需求激增,而生產這些產品所需的輸入品的供應也偶有中斷。在許多情況下,公司已經積累了部分(但非全部)生產所需的輸入品。傳聞很多產品都在等安裝最後一個重要部件才能完成生產。
花旗GPS報告的作者認為,由於這種情況,公司可能作出各種應對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對庫存和物流採用數碼化和電子追縱;加強與供應商的合作和長期聯盟;以及改變庫存管理,允許持有更多緩衝庫存,特別是對於關鍵部件來說。
對於庫存管理,大型公司已經開始明確表示他們打算重新審視其供應鏈結構。
此前,他們監控的是一線供應商——即那些直接向他們供貨的供應商。但現在,公司越來越關注二級甚至三級聯繫——也就是其供應商的供應商。
這應會促使製造業的供應鏈變得更加強韌,同時讓公司對其供應鏈帶來的挑戰和風險——以及機會和潛在效率獲得更多的了解。
這其中有幾個方面的影響。
首先,隨著公司投入資源以更多地了解他們的二級和三級供應商,他們將開始對這些關係作出長期承諾,而這是基於對整個週期的可靠表現的期望,而不僅僅是短期的成本考慮。
這反過來應能夠支持追求可持續發展目標,特別是公司了解其碳足跡總和的工作。而這也可能是一個時機,促使公司考慮採取相關解決方案,以支持深層供應商的融資,或獎勵注重治理的供應商。
公司還可能繼續採取措施,使其供應鍊和庫存管理系統數碼化和自動化,以便更好地將資訊納入商業決策。
也許上述新的現實情況將對供應鏈的地理範圍分佈,以及其可能發生的轉變造成最大影響。
對於許多公司來說,重要的經驗是遠距離供應鏈存在以前沒有考慮過的風險。鑑於目前的地緣政治現實情況,這對依賴中國供應商的美國公司來說可能尤其如此。事實上,烏克蘭衝突可能會產生長尾效應。例如,這可能加快全球供應鏈的結構調整,遠離被認為對西方不友好的國家。
花旗GPS報告的作者預計,部分美國公司(可能還有其他國家的公司),將尋求將其供應鏈從中國分散到其他地方。更普遍的是,一些企業可能也會加倍努力,從「準時制」模式轉向「未雨綢繆」模式。
花旗全球財富投資贊同這一觀點,並認為東南亞經濟體是主要的潛在受益者之一——請參見我們的《亞洲崛起》主題。
最終,也可以合理認為,增加的生產份額將全部被帶回本國——或回流。
就對特定行業的影響而言,有一些積極因素。鈀金等貴金屬應該能夠迅速復甦,因為其運輸可以透過空運方式運往中國。重新調整這個供應鏈可能只需要一到兩個季度的時間。然而,要重新調整鋼鐵等大宗商品的供應鏈就困難多了。
在工業行業,當回顧過去因中斷和通脹造成的情況時,很明顯,市場往往會找到解決方案。如果製造過程中某個部件的供應受到限制,就會出現較少使用這些產品的新技術。為了抵消中斷情況,供應鏈也可以進行再平衡——他們可以改變路線,選擇從其他地區進行採購。對大多數地區來說,這種再平衡可以在幾個季度的時間內發生。
科技行業方面,GPS報告的作者認為,到2022年底,智能手機和個人電腦等部分終端應用的供需可能會重新達到平衡。然而,在汽車供應鏈中,至少在2023年前不太可能實現供需平衡。
但在這種不確定性中,有些事情是明確的。似乎可能會有一段長期波動和不可預測的時期。利率上升也將影響市場動態。如果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依然存在,全球供應鏈的重新調整將變得變幻莫測。
這意味著不可能為每一種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規劃。但是,增強供應鏈的韌性是關鍵所在——而銀行可以在幫助支援公司開展這項工作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在花旗全球財富投資,我們認為所有這些都有重大影響。大宗商品短缺和價格波動加深了投資者在2022年所面臨的不確定性。無論是俄烏衝突還是其他方面,情況惡化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取決於行業的不同,市場力量可能需要兩年或更長時間才能緩解供應鏈壓力。
俄烏衝突導致全球大宗商品短缺,供應鏈中斷加劇。
其他大宗商品生產國不得不彌補缺口。投資於這類挑戰的應對措施,可能會為投資組合提供對沖。花旗全球財富投資在《克服供應短缺》中探討了應對的方式。
2023年市況的發展將推動經濟在2024年復甦。因此,我們預計,對於以市場先例情況爲指引的投資者而言,2023年將最終爲其帶來一系列意義重大的機會。閱讀我們的復甦之路:“由危轉機”時的投資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