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之前,我們說到中國政策轉向推動經濟增長。但在快速解除疫情封控的同時,感染病例也急速增加。這會不會阻止復甦?投資者該怎樣部署?
恢復經濟乃當務之急
首先,封城纔是導致經濟和市場下滑的主要原因。病例增加其實對市場的影響是有限的。
以美國爲例,在前年冬季,第二波的疫情導致當地每天呈報120萬的新增病例和每天接近4000宗的死亡案例。但是,美股卻沒有出現明顯回調,服務業也持續高速擴張。
就像兩年前的美國,中國當局現在也已經把恢復經濟動力視爲當務之急。同時,當局也在推動疫苗接種,尤其是老年人羣。
其實,現在許多人正在試圖從症狀較輕的人那裏感染病毒,以便“早感染,早康復”,從而獲得免疫力,就可以在一月份的春節時放心出遊。
中國消費者蓄勢待發
另一個投資者普遍關心的問題是:在失業率高企的環境下,中國消費者還有沒有錢可以花?
答案是絕對有的。
在2022年頭9個月內,中國居民新增累積了13.3萬億人民幣(8500億美元)的存款。這是2018年中國旅客出國旅遊在全球消費總額的7倍。
至於失業率,歷史上的股票牛市都是在失業率高企且下降的時候發生,正如中國當前的形勢。
資金重返創造投資機會
我們認爲中國股市已在十月觸底。在2023年,我們預計MSCI中國指數的每股盈利將會上調10-15%,同時市盈率將回升至12-13倍。如果實現,這將代表超過20%的回報。
行業板塊而言,除了直接受惠的消費品以外,金融和科技業也可能創造優異回報。
重開的故事不單止發生在中國,日本,香港,臺灣和韓國也在不久前才放寬旅客入境。該地區的旅遊業只恢復到了疫情前20%的水平。所以,當各地進一步開放時,消費和零售將有顯著的增長。這也將有助於抵消美國和環球的週期性疲軟。
亞洲的增長意味着當地利率可能穩定甚至小幅上升,而美國收益率可能在 2023 年下降。這將帶動亞洲匯率走強。資金可能將重返亞洲債券市場,尤其是內房風險在政策的支持下逐步消散後。
總而言之,我們認爲亞洲將在 2023 年避免衰退,而且在股票、債券和貨幣市場方面提供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