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地球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正在縮減。企業及其投資者需要發揮作用,阻止這一危險趨勢。
2019年,每六秒鐘就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面積的雨林從地球上消失。短短46年間,全球野生動物種群的動物數量平均下降了68%。
這僅僅是生物多樣性(地球上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所受到威脅的兩個例子。
氣候變化加劇的統計數據令人感到不寒而慄,當我們許多人還在努力理解這些數據背後的含義時,關於雨林覆蓋率惡化和野生動物數量銳減的數據似乎很難納入考慮範圍。
而現實情況是,新冠疫情暴露了與氣候危機一樣重大的自然危機,而這種危機是緊急但難以察覺的。
正如花旗全球視角與解決方案(GPS)關於生物多樣性的一份最新報告所闡述的一樣,這並不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擔憂。
該報告的作者稱,生物多樣性支撐著我們的日常生活,關係到社會、人類健康、商業經營、供應鏈和經濟增長。
有44萬億美元經濟價值的產生或多或少地依賴於自然。
企業依靠自然和生態系統獲取資源,以生產其產品和提供服務。企業經營也對自然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最終可能影響其業務。
花旗GPS報告提到一個預測:大約有44萬億美元經濟價值的產生或多或少地依賴於自然。這充分表明了自然對企業經營、企業投資者和社會的影響。
然而,根據英國政府委託編制的2020年《達斯古普塔報告》(第一個針對生物多樣性的全面經濟框架),目前的物種滅絕率正在破壞自然的生產力、復原力和適應力。這最終將給我們的經濟和福祉帶來極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如果從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對此加以解讀,我們了解到,全球糧食系統是世界上造成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最主要原因,農業會導致最廣泛的土地用途變化,其中大部分涉及工業規模的森林砍伐。僅農業活動一項就消耗了生物可棲息土地的一半,同時有數量龐大的農業土地(有77%)用於畜牧,但僅能提供全球18%的卡路里。近75%的熱帶森林砍伐是為了生產四種毀林風險類商品,分別是牛產品、大豆、棕櫚油和林業產品。
被評估的500家公司和金融機構中,有43%並未作出不毀林承諾。
毀林風險類商品在各行業和供應鏈中被普遍使用。此類商品的貿易量仍在增加,富裕國家促使較貧窮經濟體砍伐森林,而這些經濟體往往在生物多樣性方面極具重要性。
正如花旗GPS報告所述,所有這些「給消費品、服裝、能源和公用事業以及工業企業帶來了重大的商業風險」。
儘管如此,對毀林風險類商品供應鏈中最有影響力的公司進行年度評估後發現,500家被評估的公司和金融機構中有43%並未作出不毀林承諾。
不幸的是,這引起了更大的問題。
報告表示,「市場價格並未體現自然價值,許多機構未能管理自然資產的使用。」此外,政府繼續加大資金投入開發自然而非保護自然,加劇了生物多樣性危機,每年的有害補貼估計為4-6萬億美元。
84%的受訪者非常關注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但多達91%的受訪者沒有可衡量的生物多樣性相關目標。
由於未分析對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的依賴性和影響,企業「讓自己面臨著業務和股東盈利能力的重大風險」。
Responsible Investor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投資者越來越關注生物多樣性,84%的受訪者非常關注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但這還沒有反映在他們的行動中。多達91%的受訪者沒有可衡量的生物多樣性相關目標。
科學家們正在呼籲必須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簡而言之,我們需要阻止和扭轉生物多樣性的下降。
一種方法是將資金從造成生物多樣性喪失和其他負面影響的有害活動中轉移出來。由於政府每年用於損害自然的補貼支出比用於保護自然的支出高出六倍,我們還需要引導資金投入,用於對自然有恢復和再生作用的活動。
具體而言,在毀林風險類商品和食品方面,解決關鍵供應鏈問題將大大有助於解決森林砍伐問題。企業和投資者有能力改善商品生產、交易和消費環節的可持續性。
此外,目前的經濟分析指標尚未考慮到自然資產的貶值,因此現在迫切需要制定除GDP以外的全新經濟產出衡量標準。例如,《達斯古普塔報告》呼籲將自然資本納入會計系統。
花旗GPS的報告直觀地總結了這一挑戰:
「我們的經濟發展是以犧牲自然世界為代價的,我們需要認識和重視自然的真正價值及其賦予我們的寶貴資源。」
個人、企業、政府和國際組織都透過支出和投資決策管理自然資產。然而,它們都未能以可持續的方式管理全球資產組合。
2021年被稱為可持續發展「超級年」。這不僅是氣候行動的關鍵一年,對於包括生物多樣性在內更廣泛的可持續發展議程而言,也同樣是關鍵的一年。只有以同樣的緊迫性應對這兩大問題,才能找到真正的應對和解決之道。正如《達斯古普塔報告》所說,「現在我們都是資產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