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GPS:中國的內向轉型:追求經濟自主性

中國追求自主性對其自身和整個世界意味著什麼?

概要

中國正在尋求進一步提高經濟自主性。根據新一期的花旗GPS報告,這一目標帶來了新的風險和機遇。


中國在兩年前公佈了十四五規劃,設定了到2025年之前的新經濟發展路線,即「雙循環」策略。

此理念旨在從出口導向的「國際循環」策略調整至經濟自主、加強對國內市場關注的「國內循環」策略。  

這意味著國家的作用將有所強化,投資力度也將有所加大。從某種意義上說,通過強化國家導向,加強貿易保護和對內部經濟的關注,中國正在走上一些經濟學家所稱的「新重商主義」道路。

由出口驅動型增長調整至需求驅動型增長,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的經濟規模。中國的外貿依賴比率(按貨物貿易總額與GDP的比率計)於2006年達到64.2%的峰值,隨後持續下滑,到2019年已降至35.8%,2021年則為34.2%。 

正如新一期花旗全球視角與解決方案(GPS)報告——《中國的內向轉型:追求經濟自主性》的作者所指出,此轉型實質上是為了推動國內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們還稱,就如此龐大的經濟體而言,過度依賴出口需求是不可持續的。 

在最近的地緣政治事件(尤其是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下,自立自足問題顯得更加緊迫。 

美國在特朗普執政期間對中國實施的懲罰性經濟政策進一步推動中國追求經濟自主,因為顯而易見,中國進入國際市場的渠道正日益受限。 

而且,美國還加強了科技的出口管制,並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對俄實施了制裁。 

此次對俄制裁很可能促使中國政府考慮其政策選項,以便在未來美國對華實施類似政策時將影響降至最低。

意識形態也開始發揮重要作用,中國在政策制定中表現出了更明確的意識形態傾向。外界普遍認為習近平主席深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在2017年10月舉行的「十九大」上,他強調需要「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 

就國內循環而言,基礎設施投資已成為一個重大主題,而其代價是房地產投資的萎縮。 

其中許多基建投資涉及「新基礎設施」——即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雲運算和機器人——以及實現傳統基礎設施與軟件相連,旨在建設智慧城市和智能能源網絡。

然而,正如GPS報告的作者所言,中國實現純粹自足的能力將受到高度限制。這對其未來經濟的三個關鍵驅動因素(科技、農業和能源)有著重大影響。 

科技

中美科技脫鉤意味著中國創新模式的轉變,從依賴外國公司獲得領先的核心科技轉變為在「新型舉國體制」下的自力更生。這可能是中國的「危機時刻」(Sputnik moment)——一個科技快速進步時代的外部觸發因素。

然而,這一切都取決於半導體的開發能力。 

GPS報告的作者認為,中國最終會在半導體領域迎頭趕上,但過程中也將面臨重重障礙。這是因為雖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國,但中美關係的對抗性日益增強意味著,中國將更加難以建立起先進節點晶片的開發能力——而中國在該領域的自足率本就極低。 

此外,鑑於半導體屬於資本密集型行業,投資週期長,中國要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可能十分困難。例如,在代工科技方面,中國大陸就遠遠落後於台灣地區。 

而且,中國的脆弱性還源自於對進口晶片和部件的嚴重依賴。在政府主導的國際晶片競賽中,美國於2022年8月頒布了《2022年晶片法案》,加大了對中國的晶片制裁力度。而中美關係的對峙狀態可能使得向中國進行科技轉讓的阻礙日益增加。

農業

自1958年至1961年的大饑荒以來,糧食安全一直是中國政府關注的重點,這可能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首要任務。

雖然中國遠未面臨糧食危機,但糧食安全問題仍然是政府的優先要務。 

雖然中國遠未面臨糧食危機,但糧食安全問題仍然是政府的優先要務。一定程度上受飼料穀物進口增長的驅動,中國的糧食進口淨額持續大幅上升。 

中國特別依賴進口大豆作為飼料穀物,以支持其龐大且增長迅速的畜牧業。

隨著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和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大,農產品安全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進程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的因素。

鄉村振興已成為中國政府的首要任務,這表明中國在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方面將繼續給予政策支持,其核心是解決農業科技的樽頸問題、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加強農田保護以及鞏固扶貧成果。

GPS報告的作者認為,土地改革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開啟土地價值改革將增加農民的財富,釋放他們對汽車、消費類電子產品和其他耐用品以及服務的需求。

能源

能源安全對中國來說並非當務之急,這是因為煤炭仍然佔中國能源結構的56%,並且中國在這方面基本上能夠自給自足。

然而,由於需求增長超過了國內產量,中國對進口能源的依賴性逐步提高,同時,從中長期來看,中國脫碳行動的推進也使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有所提升。 

無論是出於地緣政治原因還是僅僅出於生態原因,中國實現其環境目標的政治意願都依然強勁。但是,中國在構建低碳經濟模式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中國對煤炭的推廣首先是其政治目標的反映。  

結論

從以上所述中可見,面臨種種外部挑戰,加強創新是中國必然的應對之舉。十四五規劃將創新提升至中國現代化的「核心地位」,將核心科技定位為國家安全問題。 

然而,在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環境中,中國或需進一步提高其創新模式本身的自主性,雖然外國夥伴關係仍然很重要,但中國將不得不更加依賴於其國內企業和人才推動創新。 

自立自足遠非成功創新的保證,但可能是「脫鉤化」世界中的典型政策特徵。

財富洞見

歡迎查閱與您和您的財富相關的焦點話題以及我們的獨到見解。

財富洞見

歡迎查閱與您和您的財富相關的焦點話題以及我們的獨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