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上兩週,我們提到了中國如何爲經濟復甦作出了決定性的政策轉向。可是,疫情反反彈,地方防控措施不一,以及長遠發展困局正在挑戰中國復甦的觀點。那麼,投資者該怎麼辦?
防疫政策加速放鬆
近日,內地解封進程遇到一些障礙。連日的嚴格防疫政策引發了一些社會矛盾。核心問題是地方政府仍然慣性的沿用嚴苛防控措施。而這與中央逐步放鬆清零政策,從而推動經濟復甦的目標,有所脫節。
其實,最近的疫情防控矛盾很有可能加快了解封的步伐。多個城市已經按照11月初公佈的20條優化疫情防控措施,加快解封步驟。
然而,加快解封的一個副作用就是更多新增病例。所以,中國可能要從“清零”演變到更有可行性的防疫目標,如提高疫苗接種率,或嚴控重症及死亡率。
市場似乎也同意這個結論。在短暫的下調後,中國股市創造了九月份以來新高。
產業升級對沖一些長期困境
長遠而言, 雖然中國的潛在增長率逐漸放慢,我們仍看到不少潛在的投資機會。
首先,中國經濟增速減慢已成定局。人口老齡化,債務積壓以及與西方科技脫鉤都限制了勞動力和資本的增長。
但是,在專注科技發展與創新的大環境下,自動化和能源效益提升當中得到改善。即使在科技逐漸脫鉤的背景下,中國在科技發展方面仍有機會縮小中西之間的差距。
其實,在某些領域,中國已經領先,例如電動車,人工智能,量子運算,5G,高速鐵路,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等。即便在明顯落後於歐美的半導體領域,中國也有一些優勢可以試圖追趕,例如強硬的行業發展政策,充裕的人才,高儲蓄率,以及強大的消費者市場,都將有助研發芯片的步伐。
在內地新領導層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央委員會當中有三分之一的官員擁有科研或工程相關學位。這將有助於科技發展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執行。
總的來說,我們預計中國經濟增速在未來十年將從疫情前的6.5%下調至3.5-4%。這也代表中國總體經濟規模將需要更長時間才能與美國看齊。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仍有18萬億的規模。
投資者不可忽視中國市場,而應該聚焦研發支出和政策支持最大的領域,以及受益於人口老齡化的行業。例如:
- 供應鏈科技
- 智慧製造
- 半導體
- 生物科技
- 太空通訊
- 航空
- 新材料
- 醫療保健
- 保險
總括而言,我們認爲中國在2023年仍有很好的週期復甦潛力。長遠來看,投資者將需要在整體增速放緩的環境下尋找受惠於政策和社會發展方向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