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览
在过去两年,中国经济面对“内忧外患”。从疫情封控到房地产危机,再到最近的能源短缺,市场气氛几次跌至冰点,带来长达18个月的熊市。可是尽管身处困局,我们从近期的公司报表、IPO市场动态、以及多方面政策动作,可以看到经济复苏在二十大之后逐渐加速的可能。
盈利预期可能已经见底
上半年盈利一如所料受疫情影响表现逊色。但其实,上半年的盈利比市场预期要好。MSCI中国指数的总盈利同比增长了3.7%,好于预期的2%下跌。盈利预测下调步伐也逐渐放慢,预示着这将可能是市场的转折点。
第三季因为房地产危机和能源短缺问题可能难有大幅起色。但我们认为更多有利市场复苏的政策将有望在十月举行的二十大后落实。市场回暖也会随之到来。
相比之下,市场气氛已跌至冰点。港股市场做空比率已超过总交易量的20%。A股和离岸中国股票市场均已触及长期趋势线底部。因此我们觉得市场继续下行的风险有限,复苏步伐将逐步加快。
一级市场初见起色
一级市场的交投量对于整体市场能否重回正轨至关重要。以往的股票牛市皆伴随着一级市场的复苏。
香港一级市场交投量已初见起色。自7月份起,IPO市场总交投量达到70 亿美元,为上半年总量的三倍多。这也是 自2019 年以来香港 IPO 量首次超越美国。
如何应付目前的内忧外患
十月份的二十大日期敲定比市场想象来的要早,削减了政治层面上的不确定性。市场也冀望政府能在第四季度恢复对经济的关注,以及执行力。
忧患1:国内房地产业
- 销售数据依然疲弱,行业整顿和改革仍然有待进行。
- 但是,近期看到现行策略的进展,如国企购买出险地产商的资产,国企和出险地产商达成战略合作,更有央企担保指定房企低成本发新债。这些都有效扩大了流动性支持。
- 八月份,未违约的内房高收益美元债券平均价格已上升超过40%。
忧患2:人民币弱势
- 人民币弱势主要由美元强势所致。相比其他货币,如欧元和日元,人民币表现适中。在美国出现明显衰退迹象前,人民币可能还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弱势。
- 我们认为央行应该不会大量耗费储备去捍卫人民币。但同时,人民银行有足够的外储资源和资本账户的控制能力去避免汇率失控。
- 中国经济在被压迫一年半后存有可观的复苏潜力,短时间的汇率弱势并不会中断此次复苏。
忧患3:疫情防控
- 此前严厉的防疫政策有望逐步减轻,航班熔断机制及外来人士到访措施亦已逐步放宽。
忧患4:中美关系
- 上个月签署的中美审计协议无疑为市场带来了正面讯号,但实际成效还有待检验。
- 即将在11月举行的G20峰会有可能为两国近期紧绷的关系带来些许改善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