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览
中国正在寻求进一步提高经济自主性。根据新一期的花旗GPS报告,这一目标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机遇。
中国在两年前公布了十四五规划,设定了到2025年之前的新经济发展路线,即“双循环”战略。
此理念旨在从出口导向的“国际循环”战略调整至经济自主、加强对国内市场关注的“国内循环”战略。
这意味着国家的作用将有所强化,投资力度也将有所加大。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强化国家导向,加强贸易保护和对内部经济的关注,中国正在走上一些经济学家所称的“新重商主义”道路。
由出口驱动型增长调整至需求驱动型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经济规模。中国的外贸依赖比率(按货物贸易总额与GDP的比率计)于2006年达到64.2%的峰值,随后持续下滑,到2019年已降至35.8%,2021年则为34.2%。
正如新一期花旗全球视角与解决方案(GPS)报告——《中国的内向转型:追求经济自主性》的作者所指出,此转型实质上是为了推动国内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们还称,就如此庞大的经济体而言,过度依赖出口需求是不可持续的。
在最近的地缘政治事件(尤其是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下,自立自足问题显得更加紧迫。
美国在特朗普执政期间对中国实施的惩罚性经济政策进一步推动中国追求经济自主,因为显而易见,中国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正日益受限。
而且,美国还加强了技术的出口管制,并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对俄实施了制裁。
此次对俄制裁很可能促使中国政府考虑其政策选项,以便在未来美国对华实施类似政策时将影响降至最低。
意识形态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在政策制定中表现出了更明确的意识形态倾向。外界普遍认为习近平主席深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在2017年10月举行的“十九大”上,他强调需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就国内循环而言,基础设施投资已成为一个重大主题,而其代价是房地产投资的萎缩 。
其中许多基建投资涉及“新基础设施”——即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机器人——以及实现传统基础设施与软件相连,旨在建设智慧城市和智慧能源网络。
然而,正如GPS报告的作者所言,中国实现纯粹自足的能力将受到高度限制。这对其未来经济的三个关键驱动因素(技术、农业和能源)有着重大影响。
科技
中美科技脱钩意味着中国创新模式的转变,从依赖外国公司获得领先的核心技术转变为在“新型举国体制”下的自力更生。这可能是中国的“危机时刻”(Sputnik moment)——一个技术快速进步时代的外部触发因素。
然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半导体的开发能力。
GPS报告的作者认为,中国最终会在半导体领域迎头赶上,但过程中也将面临重重障碍。这是因为虽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国,但中美关系的对抗性日益增强意味着中国将更加难以建立起先进节点芯片的开发能力——而中国在该领域的自足率本就极低。
此外,鉴于半导体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投资周期长,中国要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可能十分困难。例如,在代工技术方面,中国大陆就远远落后于台湾地区。
而且,中国的脆弱性还源自于对进口芯片和部件的严重依赖。在政府主导的国际芯片竞赛中,美国于2022年8月颁布了《2022年芯片法案》,加大了对中国的芯片制裁力度。而中美关系的对峙状态可能使得向中国进行技术转让的阻碍日益增加。
农业
自1958年至1961年的大饥荒以来,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这可能也是十四五规划的首要任务。
虽然中国远未面临粮食危机,但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政府的优先要务。一定程度上受饲料谷物进口增长的驱动,中国的粮食进口净额持续大幅上升。
中国特别依赖进口大豆作为饲料谷物,以支持其庞大且增长迅速的畜牧业。
随着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农产品安全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因素。
乡村振兴已成为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这表明中国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方面将继续给予政策支持,其核心是解决农业技术的瓶颈问题、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田保护以及巩固扶贫成果。
GPS报告的作者认为,土地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开启土地价值改革将增加农民的财富,释放他们对汽车、消费类电子产品和其他耐用品以及服务的需求。
能源
能源安全对中国来说并非当务之急,这是因为煤炭仍然占中国能源结构的56%,并且中国在这方面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
然而,由于需求增长超过了国内产量,中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性逐步提高,同时,从中长期来看,中国脱碳行动的推进也使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有所提升。
无论是出于地缘政治原因还是仅仅出于生态原因,中国实现其环境目标的政治意愿都依然强劲。但是,中国在构建低碳经济模式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中国对煤炭的推广首先是其政治目标的反映。
结论
从以上所述中可见,面临种种外部挑战,加强创新是中国必然的应对之举。十四五规划将创新提升至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地位”,将核心技术定位为国家安全问题。
然而,在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环境中,中国或需进一步提高其创新模式本身的自主性,虽然外国伙伴关系仍然很重要,但中国将不得不更加依赖于其国内企业和人才推动创新。
自立自足远非成功创新的保证,但可能是“脱钩化”世界中的典型政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