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由於中國未能成功刺激國內消費,加上其他的一些政策失誤,中國股市自2021年初以來下跌一半以上。我們認為,這種持續的困局可能對優質美國債券構成利好。
中國股市較今年的高位下跌20%,自2021年2月以來下跌54%。全球和國內投資者紛紛猜測導致中國增長勢頭出現重大轉向的原因,以及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扭轉頹勢。
過去三年來,本屆中國政府一直以「共同富裕」的名義遏制國內頭部企業的發展。從電子商務到在線教育再到網約車行業,中國政府一直在對企業決策施加影響,以犧牲收入和利潤的快速增長為代價,以期實現更有力的國家管控。由於科技領域日益牽涉到西方的國家安全問題,西方政府試圖阻止中國科技產品進入本土市場。最後,中國在俄烏戰爭中與俄羅斯結盟,導致外國直接投資急劇下降。
中國經濟不景氣的核心在於房地產危機的不斷加劇。債台高築的中國房地產開發商似乎必然會導致一輪企業違約潮的出現。全國範圍內有700多個未完成項目等待竣工。
中國尚未採取足夠有力的行動來刺激國內消費以及對增長型行業進行定向投資。雖然我們認為這不會(像許多人所預期的那樣)嚴重影響到2023年的整體經濟增長率,但倘若其政策未能在2024年促進復甦,那麼中國將面臨債務和通縮螺旋的風險。
在提振中國經濟方面的任何耽擱都有可能造成自我強化的負面經濟影響。這可能導致「節儉悖論」。隨著各家庭為了保護自身利益而鎖緊資產負債表資源,整體經濟可能面臨需求不足的困境,從而導致政府和銀行債務負擔急劇攀升。
許多人認為,過去二十年中國出口對美國消費品價格帶來的反通脹推力已經消散。如果中國不能扭轉局勢,那麼這一因素將成為又一個有力的理由,足以反駁美國正面臨更高長期趨勢通脹率的普遍觀點。